百事3娱乐
胡玫的《红楼梦》再次荣获国际大奖!
6位公主全力支持,声誉大幅提升?
口碑发生逆转了吗?
(剧照)
《红楼梦》新版本电影的“华丽变身”之旅
2024年,中国的电影市场出现了一种特别的现象:一部在国内观众中备受诟病的影片,却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得了大奖。
这不仅仅是“墙内开花墙外香”的艺术美谈,而是一场充满尴尬与讽刺的闹剧。
(新闻截图)
这场闹剧的核心人物,正是胡玫执导的新版本《红楼梦》电影——《红楼梦之金玉良缘》。
《红楼梦之金玉良缘》上映后,迅速陷入了口碑的低谷。观众们的负面评价如潮水般汹涌而至,几乎没有出现正面的反馈。
从故事情节到演员表现,从服装造型到全局叙事,观众们无情地给予了批评。
(图像来源于网络)
有些人批评剧情的逻辑不清,将原著改动得面目全非;
有些人认为演员的表演显得生硬,无法体现角色的深层次。
有人也提到影片在历史细节方面存在不准确之处,比如贾府的下人称贾琏为“国舅老爷”,还有元妃省亲时场景设置不符合礼仪等问题。
这些问题并不是孤立的现象,而是在电影各个层面普遍存在,最终引发了观众的极大不满。
与此同时,另一部影片《749局》也经历了类似的命运,两部电影的口碑大跌,似乎预示着中国电影市场在某种程度上出现了“烂片”现象。
尽管国内观众一片指责,《红楼梦之金玉良缘》却意外地赢得了东京·中国电影周的评委会特别奖。
导演胡玫在领奖台上笑容满面,似乎得到了极大的认可。
她称这部电影为“出色的文学作品”,并认为它是“中华文化的象征”,更是将其视为“中日友谊的纽带”。
如此巨大的反差令人不解:一部在国内观众中备受诟病的电影,究竟是凭什么赢得国际奖项的?
在这背后,又潜藏着什么样的秘密呢?
更让人感到意外的是,CCTV6电影频道也对胡玫的获奖进行了大范围报道,并称这部备受争议的电影为“承载中华文化精华的文学作品”。
这种官方媒体的“认证”无疑加深了观众的困惑和不满情绪。
许多网友都表示不满,认为CCTV6是在“无视良心说话”,甚至有些人调侃称,只要是有争议的电影,CCTV6就会竭尽所能地进行“捧杀”。
这一现象显然揭示了中国电影市场宣传机制存在一定的不平衡。
(图片来自CCTV6)
获奖背后潜藏的现实挑战
《红楼梦之金玉良缘》的获奖并不能被视为“艺术的胜利”,而更像是一场精心安排的公关活动。首先,“金鹤奖”的含金量本身就受到广泛质疑。
该奖项的评选标准和流程并不明朗,获奖影片通常也缺乏市场的认可。
与其称之为一个权威的电影奖项,不如说这更像是商业运作的结果。
(胡玫)
另外,CCTV6对获奖情况的报道引发了网友的质疑!
(网友的点评)
这场“镀金”的闹剧,反映了中国电影市场面临的多重深层困境。
首先,中国的电影市场尚未建立一个真正专业和公正的评估体系。
一些电影奖项的评选常常受到商业利益和人际关系等因素的影响,从而导致口碑与奖项之间出现明显的不一致。
此外,中国的电影行业过于侧重商业利益,主要关注票房,而忽视了对艺术性和文化价值的追求。
许多电影制作人为了追求经济利益,甘愿放弃艺术价值,最终造成了“烂片”的泛滥。
一些导演再次显示出缺乏自我反思和批判意识,他们将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,而不是真正审视自己作品中的不足之处。
胡玫导演在电影上映后,最初宣称这部影片筹备了近20年,随后又指责网友“有组织地抨击她”,最终还抱怨影院的排片不公平。
这种逃避责任的态度,无疑妨碍了中国电影的良性发展。
更引人深思的是,这种口碑崩坏却依然在国际上获得奖项的现象,揭示了中国电影在文化传播上的一些问题。
一部遭到中国观众否定的电影,怎样能够体现中国文化并走向全球呢?
这种“自我欺骗”的行为,只会导致国际社会对中国电影产生误解,甚至引发嘲讽。
正如一些网友所评论:“这是用来欺骗那些一知半解的外国人。”这番话虽然直接,却也揭示了部分事实。
突破困局的方法:怎样改变当前的局面
《红楼梦之金玉良缘》的“镀金”之旅揭示了中国电影市场面临的众多问题,同时也引发了对电影评价、奖项以及文化输出等方面的深刻思考。
要改变当前的局面,需要电影行业的从业人员、官方媒体和观众共同付出努力。
只有立足艺术本位,强化专业评估体系的建设,提高观众的欣赏水平,中国电影才能实现真正的繁荣,进而让中国文化在全球舞台上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彩。
这段纠正错误的旅程,道路漫长艰辛,需要我们不断地付出努力。